![]()
成果简介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到中小企业就业或自己创业。中小企业或创业迫切需要管理人才,但现实中,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相当程度存在着理论与实际脱节、综合素质偏弱的状况。 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经济正处于攻关期,强调要加强对中小企业支持。因此,培养适应中小企业等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管理人才,也就成为了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为支持中小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为解决这个难题,本团队探索形成了“一核两翼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
(1)一核 一核,是指以高质量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为核心。具体而言,是指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较强的组织管理、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管理人才。 (2)两翼 一是职业管理教育,针对毕业后直接到企业等组织职能部门就业的学生,通过提供系统的职业管理课程与特定的实验实训环节,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二是创业管理教育,通过创业管理类课程与创业相关竞赛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创业管理能力。 (3)四融合 第一,基于学生需求导向,通过对《决策模拟》、《创业管理》等课程实施“课前线上自主学习、信息获取”、“课中线下效果检测、实施教学”、“课后线上拓展提升、个性辅导”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了线上和线下课程的融合。 第二,基于资源需求导向,编写出版了《管理学—创业视角》、《创业基础》、《运筹学教程》等10多部职业管理类和创业管理类教材,两类教材中分别融入对方的主题或内容,实现了两类教材的融合。 第三,基于市场需求导向,通过构建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依托江苏大学国家级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等全国性竞赛,取得了佳绩,加强了实验平台与实训基地的融合。 第四,基于国际化需求导向,积极推荐学生赴海外研修,招收全日制留学生,通过部分中外学生同堂听课、课内外联合活动等方式,促进了“走出去”和“招进来”的融合。 通过以上四个融合,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果。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解决了本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与教材资源不足、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融合度不够”的问题。 (2)解决了本专业人才培养中“重基础理论传授、轻实践能力训练”的问题。 (3)解决了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学生国际交流合作不畅、国际化办学机制不完善”。 本成果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构建适应本专业学生和社会经济需求的课程教材资源与实验实训体系,有效实现了企业管理理论与特色实验实训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建成了《创业管理》、《创业计划》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和2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资源,打造了《管理学原理(全英文)》、《管理信息系统》等7门省级精品课程,开发了部分核心课程的网络版。以上课程资源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为了进一步培育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本专业依托管理学院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平台、省在线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操作创业者模拟演练沙盘、TOP BOSS、创业之星、创业总动员等系统进行仿真实验,结合校内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和镇江市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形成实验、实训、实践、实习有机融合,实现了工商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通过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高质量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新机制,有效突破了职业管理教育和创业管理教育基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方式属于线下教学方式,在满足大多数本专业学生课程学习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课堂上部分内容没有一次性领会、学生课堂上不同课程时间冲突等。以上局限性可以通过线上教学进行有效克服,如本教学团队通过建设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资源,通过自建教学网站或借助中国数字大学城,建立了《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创业管理》等课程的师生互动教学网站,并开发了有关课程的手机网页版,使学生能够反复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辅助资料以及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等方式,改变了学习的时间,拓展了知识的外延和内涵,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网 地址:镇江市学府路301号江苏大学本部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一核两翼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